以往爬柴山大部分是健身居多,加上柴山的路線之多,永遠探索不完,這次參加柴山會的活動,有導覽老師帶領,對柴山的人文生態有進一步的了解,回來又Google了一下,還把我N年前買的有關柴山的書又那出來查閱,真是獲益許多,超級感謝的!
每次爬柴山總會經過這個解說牌,對古蹟一像很有興趣的我,都快40歲了才真的看到小溪貝塚,真是汗顏,不過也很興奮喔! 原來"貝塚"的意思是古時候的人「吃剩的蚌殼堆積形成的地方」。那小溪呢?莫非真有一條小溪?Conan.....的媽又蠢蠢欲動了!
當時「小溪貝塚」附近住的就是馬卡道族,從幾千年前一直到四、五百年前皆世居於此,由於,早期高雄地區仍屬潟湖狀態,蘊藏著豐富的魚蝦貝類,以漁獵採集為主的先住民習慣將垃圾堆積,於是形成今日遺跡中所見的貝塚。貝塚中除許多獸骨和貝類之外,同時也發現許多陶質容器的碎片。~~~引自網路
哇!果然沿路發現好多牡蠣貝類的殼,還有獸骨,陶器碎片喔!好讚喔!約四、五百年前,世居柴山的馬卡道族受到來自中國和日本的海盜侵擾。族人們為了防範海盜侵擾,在家園四周種植竹林做為防護之用。而竹林同時也提供先住民食、衣、住、行的需要,因此竹林在早期打狗的平原地區十分常見,而竹林的平埔語Takou音譯近似於閩南語的「打狗」,於是漢人便以「打狗」稱之,此即為高雄舊稱「打狗」的由來。後來馬卡道族人為躲避海盜侵擾,因此全部遷徙至其他地方,如遷移到高雄仁武烏材林、屏東(阿猴)、台東卑南、花蓮富里,現在只留下柴山「小溪貝塚」的遺跡。
這是在小溪貝塚附近步道旁一處不起眼的地方,由於沒跟好老師所以沒聽清楚,回來查了一下資料,這似乎是馬卡道族人的祭典聚會及女巫師"ㄤ姨"處理眾人紛爭的地方,若沒老師指點還真沒注意呢!
老師說有些登山客無知,居然把抓穩住樹木的藤給鋸了!這是菊花木的藤
菊花木因其莖之橫斷面呈現菊花紋,故得名。也因莖橫斷面具有菊花紋,使得其木材在工藝上頗富利用價值。而其木材則可供製器具之用~~~引自網路菊花木的花
龍傳(船)花~~~老師說因為雌雄同株,為了怕近親授粉會變笨,所以雄蕊和雌蕊自動會朝不同方向,大自然實在太奧妙了,我們人類應該向它學習,所以男生女生在一起應該要慎重不能隨便~~~這是Mother Nature教我們的!好一課生命教育啊!厲害厲害!
還有這個吃大餐的忘我的傢伙!
- Sep 20 Sun 2009 13:08
2009.9.19 柴山行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