脾氣爆愛生氣大概是我這輩子要修的大課題,多少的書上說生氣多麼的傷身啦,會下地獄啦,拿別人的錯逞罰自己很愚蠢啦~~就看到這篇文章深得我心!多少人事不關己的選擇冷漠,不理會,姑息,縱容,然後多少人的利益就被犧牲了,當然犧牲的是別人的啦!那當然不會生氣啦!或許我要練就的是很雲淡風輕很優雅的去處理一些鳥事~~~>經驗法則:你不發威別人當你是病貓!好好說就行,那早就天下太平,世界大同了!
最近遇到的是在鳥中,班上的空白課(號稱要讓學生上補救教學的),沒老師,當然有人講話有人滑手機,於是我說剛考完試的那兩周,我們用這一小時去打球練身體吧,不論男女學生都很愛,結果這周我跑到體育館去借時(說要老師全程陪同我也做了,不領薪水的),空蕩的體育館只有幾位(實習)老師組長在打羽球,運動場籃球上沒什麼人,打羽球的組長說,運動器材只借給上體育課的學生使用,其它要使要的請自備,否則要在全校老師代表,或科主席代表的表決同意下,才能全校實施!(動不動用法條壓人,老娘是被嚇大的嗎??!!)
我要問兩個問題:
(一)鳥中老師在鳥中要借一顆籃球給學生打,為什麼借不到?
1.因為體育用品是體育組財產,不是學校財產,只有上體育課可以用
--->屁啦!球就是要給學生打的,本位主義難怪教育失敗
2.因為你不是體育老師,若用學校的體育器材會操作不當
--->屁啦!籃球不用插電也不用火燒,路邊一堆人在打籃球
3.因為你第八節來借球,害我們不能提早回家
--->我選它
我能不生氣嗎!當年我當學生只能無奈任人宰割,今天我當老師我還要選擇沉默,讓我的學生無奈嗎?
(二)鳥中英文老師設計用各種球類上英文,請問鳥中體育組應不應該借她球具?
是的!不要考驗我(天蠍座)的意志力!
抱怨文完,以下是那篇網路文章~
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,我從小是個很怕別人生氣的孩子,
當然,也對於自身的憤怒難以接受,
以前常覺得自己該壓抑、隱藏、消除自己的怒氣,
這麼做,可以維持住關係中表面的和諧,也免去爭吵時的心驚膽跳,
然而在書寫碩士論文時,我慢慢察覺到,原來憤怒是很寶貴的力量,
憤怒得以讓我們守護自己,拒絕他人不合理的對待,
此外,埋藏在憤怒底下的,或許是深層的哀傷,甚至是對對方的在乎,
憤怒,其實沒有原本想像中得可怕。
隨著與憤怒的關係越來越好,無論在接案、工作坊或團體中,
我也遭遇到越來越多學員或當事人表達憤怒的經驗,
這些表達少部分是針對我,多半則是針對其他學員或生活中的重要他人,
換成是過去的我,大概會趕快安撫學員們的情緒,讓現場氣氛冷卻下來,
現在的我卻剛好相反,選擇穩穩承接住他們的怒氣,然後把話說清楚。
這讓我想到,現在的校園裡,其實不太有機會教導孩子們「如何生氣」,
多數時候,老師會立刻制止,又或者是用溫和的方式諄諄善誘,
但多數時候,孩子當下需要的是「表達」而非「壓抑」,
除非場面即將失控,否則我通常會鼓勵孩子繼續表達內心的情感跟想法,
因為我知道,理智功能雖然強大,多數時候可以自我克制,
但情感往往才是卡住一個人的關鍵,情感不流動,
在理性的束縛下,或許我們可以擁有很好的社交技巧,卻不見得真的「健康」。
還記得在某次團體中,某位成員(還是個青少年)拍桌對另外一個成員大罵,
雖然對拍桌成員的反應感到驚訝,但也明白他會這麼做,必然有其原因,
於是我和緩地說:「我感覺得到你很生氣,但我更好奇的是,你想說的是什麼?」
這個成員滔滔不絕地數落對方的不是,而對方也很生氣的反擊回去,
過程中,還冒出幾句髒話,
我沒有特別處理髒話的部分,而是替他們整理此時此刻的思緒:
「你這麼生氣,是因為你覺得不被對方尊重」
「你覺得是對方先挑起的,為了氣對方,所以你這麼說」
透過同理雙方的感受,孩子們的怒氣稍微下降了一點,但團體的氣氛還是有點凝重,
於是我繼續說:「所以你們真正想對彼此說的是什麼?」
過程中,雙方免不了要爭著講話,我總是會舉手示意說:
「你們都會有機會表達,所以當對方在說話的時候,不必急著插嘴,好好聽完再回應」
在雙方持續對話的同時,我也會適時邀請其他成員發言,
透過整個過程,我讓他們慢慢學著去理解與自身不同的觀點,
也讓他們經驗到,有時候即使很生氣,還是可以選擇好好說話,
而且即使過程中有衝突,還是可以維繫住關係。
或許是受到華人禮教傳統的影響,我們有時會自動地認為「憤怒」是不好的,
於是我們常會在有意無意之間,教導孩子們「以和為貴」、「退一步海闊天空」,
然而憤怒不僅是人類身上自然流露的情感之一,就像是喜悅、哀傷、興奮一樣,
憤怒更替我們帶來強大的守護力量,
一個完全不會發脾氣的人,很可能也無法真實地表達自己,(註1)
真實表達自己,就會有與他人衝突的可能性,而衝突有時會引發雙方的怒氣,
因此我慢慢地發現,孩子們需要學習如何建設性地表達怒氣,同時不被憤怒控制。
在團體與班級中,會是一個最佳的學習環境,
因為在與不同個性的同學相處時,最容易引爆彼此的「地雷」,
然而只要老師引導得宜,往往能帶給孩子截然不同的經驗,
他們會透過我們的示範,自然地學到人生中很寶貴的一課:
在某些時候憤怒是必須的,但我們不必因此受到憤怒的支配,
我們可以強而有力的表達自己,同時又能尊重對方,也不完全失去理智。
透過這幾年在校園中輔導、帶團體的經驗,
我發現孩子們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常會罵髒話、人身攻擊甚至動手打人,
理智上卻仍受到師長們的教育信念所束縛,認為憤怒是不好的,
然而他們往往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真實的情感,只能選擇壓抑或爆發,
然而在怒氣爆發之後,卻又會陷入深深的自責,告訴自己下次不要這樣了,
然而更深的壓抑,往往帶來更強烈的爆發,形成惡性循環,
因此我們或許真的很需要在他們口出不遜甚至惡意挑釁時,
(無論是對我們或其他同學、師長)
穩穩的承接住他們爆發出來的怒火,
然後輕輕地說:「我知道你很生氣,那麼,你真正想說的是什麼?」
在接觸諮商輔導十幾年後,我深切體會到,言教往往比身教容易,
但身體力行諮商輔導的理念才是最難的,(親職與學校教育也是)
透過接納自身的憤怒,我長出了允許孩子們憤怒的能力,
我也相信,當我們這些大人逐漸長出溫柔承接自己的能力時,
也就更有寬廣的內在空間,去涵容孩子們不成熟的行為,
不是透過教導,而是親身的示範與陪伴,讓他們逐漸在衝撞中安心長大。
註1:
學習心理學或做身心靈修練的人,有時候會以為要把情緒「修掉」,
將內在平靜與沒有情緒劃上等號,
不過我比較傾向認為「修養」指的是能好好與情緒共存,
不被其左右,而不是沒有情緒,
否則我們沒了生氣、悲傷,或許也少了喜悅跟快樂,反倒不太像是個「人」。
幽樹小檔案:
諮商心理師與身心靈工作者,
有著近似於青少年的性格,因此特別能聽懂他們的心聲,
善於以自己和青少年所建立起的穩固關係,
一步一步的,陪伴他們站穩腳步,成長茁壯。
(本文同步刊載於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平台,
歡迎以直接複製連結的方式分享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