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假的紐西蘭遊記還沒寫完,我四月的澎湖遊記和暑假剛回來的日本遊記正在嚴重拖延中,這一年經常手滑刷機票導致我瀕臨破產~近年來日本旅遊超夯的,身邊的朋友們五個有四個要去日本玩,我總是很堅定的說,我要玩遠的先,日本這種近的國家等我老了再去,其實洋派的內心裡有點排斥"啊哩啊豆""three媽謝"的東洋文化,誰知廉價航空的機票一天到晚在旁邊閃來閃去*真該死*,於是就這麼容易地飛了過去~

所有的人知道你要去日本(即使我是走自然風)都會好心的提醒你有啥必買:電器,藥妝,歐咪呀給...果然,日本人的禮貌和重視細節真是令人印象深刻,從計程車司機,商店裡的店員,到櫃台服務人員,每個人都是堆滿笑容小跑步為你服務,舉凡電器廠牌Panasonic, Sony, Toshiba, Mitsubishi, ToYota,到DHC,Shisheido,到馬桶TOTO,到青森頻果,日本米~都是品質保證啊!

讚嘆之餘,當然這樣的一致,服從(conformity)文化是有它值得探討的地方,不過反思台灣,就真是恨鐵不成鋼了*讓我想起台灣小屁孩*!大學指考剛過,剛好看到這篇討論中英文教學影響思維的文章,不禁心有戚戚焉!每每在教英文作文時最痛苦的就是學生的邏輯論述能力,希望我的homeland台灣能吸收西方和東方文化精華,發展出自己的優勢~~>內心深沉的呼喚! 

P1480980.JPG

插播陽台第二窩白頭翁小鳥~  

 

 

當台灣指考作文題目是「舉重若輕」...美國作文課在問孩子「殺人該判死刑」嗎?

 
 
剛認識Bruce的時候,他大學剛畢業,也找到工程師工作。但他過去兩年在美國加州,卻重新再讀一次大學。

我有些驚訝:「大學的基礎課程,你不覺得太浪費時間嗎?」「我本來也這麼擔心,但其實我從中學到好多!上了美國的寫作課會發現,和我在國內以往所受的寫作訓練,有極大的不同。」

作文課,這不是國高中生的課程嗎?為什麼大學還得上?為什麼大學不是修比較高段的英美文學?

啟承轉合?不見得吧

Bruce過去兩年,在加州就讀的是德安扎學院(De Anza College),一間評價不錯的地區型大學。今年他準備就讀位於矽谷中心的聖荷西州立大學(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)主修計算機工程。

德安扎學院沒有把文學課訂為必修,但大學必修課程之中至少有兩門「寫作課」。「我們的寫作課,比較像是思想課、論述課、邏輯課的綜合體。」Bruce說:「老師不太去講句法,不太講用詞遣字,更不會去講修辭。我們大部分的時間與心力是練習把一個論點完整地陳述和表達。」

基本架構如下:

首段:提出論證主張

第二段:支持論點一 + 證據與分析

第三段:支持論點二 + 證據與分析

第四段:支持論點三 + 證據與分析

末段:總結全文主旨

「文章開頭的主張有沒有說清楚?主張是否得到支持論點的有效證明?每個支持論點,背後的證據和分析是否有力?有沒有結構分明,讓讀者容易閱讀?」Bruce說:「光是磨練自己在文章中陳述論點,邏輯緊密環環相扣,我就用了好多心力;說我砍掉重練也不為過。」

在美國學的寫作課,和台灣的作文課,及大一國文,到底差別在哪裡,對學生又有什麼影響?

修辭高手,講理拙劣

首先,台灣中學雖有作文課,但我們練習的並不是思想邏輯的論證,而是聯想感觸的抒發。

當一個作文題目是「歪腰郵筒」、「舉重若輕」的時候,它不需要論證;要論證的題目是:你認為殺人該不該判死刑?什麼樣的情況下殺人要判死刑?

我們作文課上的訓練是空洞的情懷,我們擅用華麗的詞藻、修辭,為貧乏的思想塗脂抹粉。

Bruce觀察,美國學校中的寫作長期訓練分析論證,這項能力日後可以快速轉化為報導文體、科學分析、商業提案…這些文體之間各有風格差異,但核心都不脫邏輯論證。在生活中,他們需要溝通說服的時候,通常能進入「提出證據、分析評估」的對話模式。

Bruce感嘆:「台灣人面對歧見,『講理』能力往往薄弱,只好訴諸各種非理性因素:你怎麼可以這麼說、你太年輕你不懂…;甚至在別人的性別、階級上譏諷嘲弄,對話走向爭執和謾罵。」

精緻溫柔的強制灌輸

到了大學,應該是一個培訓邏輯思考能力的階段了吧?但我們必修兩學期的「大一國文」也不是訓練我們的「思想、論證、邏輯」;而是依據中文系教授本身的專長,深入修習某一個文學類門:唐詞、元曲、小說,或是台灣文學…說穿了,其實是高中國文的延伸或窄化。

由一個文學領域的教授、博士,來和我們教一年某種文學領域,當然不是沒有價值的。在教授的深度解說之下,我們可以學會如何深度賞析大師的經典作品。也許,問題就出現在這裡。

從中學到大學,我們的國文課充滿了「大師經典」以及「深度賞析」。既然被主流社會尊奉為「大師」,他們的作品被定位為「經典」,這件事不容質疑,沒有任何論證的必要與空間。在這種「賞析」的過程裡,「自由判斷、獨立思辨」的態度其實很難存在。老師早就準備好精緻的賞析套路,學生要做的就是接受一場「名為賞析的灌輸」。

這真的是人人需要的教育內容嗎?

歐美教育中,「語文訓練」和「文學陶冶」是分開的。人人都要接受語文訓練,新聞報導、專欄評論...,不是大師,不是經典,反而是訓練清晰表達、理性論證的好材料。只有一部分學生基於喜好與興趣選修古典文學,品味莎士比亞、十四行詩。他們很清楚,「語文訓練」是優先而必要的目標。

理盲濫情,只是剛好

實用導向的「語文訓練」,明明應該和文化美感的「文學陶冶」分開。但在國內,這兩件事一直糾纏混淆。混淆的結果,就是讓「文學陶治」的思維一直主宰中學國文、大一國文、作文訓練;而思想、論證、邏輯為核心的「語文訓練」,卻在教育體系中找不到立足之地。

==================

除了「理盲濫情的作文」,我們培育人才的方式與思維,還有什麼需要改變的?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ILIAN與翔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